芬芳通訊/關於包心白菜裡的這一點

fenfang
2025-03-20 09:21:46

早上經過理貨區時,包菜哥拉住我,指著手上的包心白菜說:「最近來的大白菜,切開後都會有一點這樣焦焦的狀況,怎麼辦?」

我把整顆大白菜拿起來看,外葉翠綠漂亮,連個黑點都沒有,只有切開後中心上緣會有一點點焦黃的現象,據市場的老人說,這種狀況,台語叫「縮葉」,一般在天氣冷熱變化大的時候會出現,可能原因是白菜在溫暖的白天快速生長,晚上低溫時內部水分收縮,導致細胞壁受損,形成這種枯黃現象。像最近這樣「早穿棉襖午穿紗」的兩極化天氣,情況有可能更明顯。

我把照片丟給最近很流行的ChatGPT問,答案也差不多,不過我多問了一句:那如果明明能吃,客人卻堅持要退貨怎麼辦?非常圓滑的ChatGPT給了很四平八穩的答案:如果客人堅持要退,那就只能退貨,但長期來看,應該跟客戶協商討論品質標準,以免損失云云。我又追問:那如果不考慮廠商立場,單單就明明可以吃,可是仍堅持要退這件事,你怎麼看?

(特此聲明:以下都是GPT寫的,我只是COPY而己)

如果單純從「食材仍然可以吃,但學校堅持退貨」這個角度來看,我覺得這反映了幾個現象:

1. 食安標準 vs. 過度保守

學校、幼兒園、公托機構等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比一般消費者更嚴格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但有時候,這種嚴格標準可能過度保守,導致可用的食材被浪費。

合理的食安標準:若食材有明顯變質、異味、影響健康,那退貨當然合理。

過度保守的標準:如果只是輕微的外觀瑕疵(像這批白菜的內葉乾縮、發黃),仍然可食用,但因為「不好看」「怕被家長質疑」就退貨,這就是過度保守了。

2. 「怕麻煩文化」 vs. 真正的責任心

有些學校堅持退貨,可能並不是真的擔心食安,而是怕麻煩——

廚房人員不想多做篩選,懶得挑掉部分葉片,就乾脆整批退掉。

學校怕家長質疑,擔心萬一有家長看到菜色不好看,投訴說「這是不是壞掉的菜?」

有些人純粹「反正可以退就退」,不考慮成本和浪費。

如果是因為這些原因,那確實很不合理,甚至有點「不負責任的浪費」。

3. 食材浪費 vs. 環境與社會責任

站在更大的角度來看,全球其實有大量食物因為「外觀不完美」而被浪費,而這種情況正是原因之一。

在商業市場,超市和消費者挑剔蔬菜水果的外觀,導致大量食材被丟棄。

在團膳或學校,擔心「怕被家長誤會」或「不想多一道處理工序」,也會讓可食用的食材被退貨。

這其實是資源浪費,而且這些學校、廚房的成本其實來自納稅人或學費,如果因為不必要的退貨而造成更高的成本,長期來看是不合理的。

4. 退貨 vs. 改變認知

其實學校應該更強調「食物可用性」而不是「外觀完美」。

如果學校有更多食農教育,讓學生、家長、廚房理解「不是長得不好看就不能吃」,或許這種問題會減少。

但目前的現實是,很多人仍然覺得「只要不完美,就有問題」,這是一種刻板印象(甚至是錯誤的觀念)。

結論:可以理解,但不應鼓勵

如果從「學校怕食安問題」的角度來看,能理解他們的立場,畢竟他們要對孩子和家長負責;

但如果從「食材不浪費」的角度來看,這種行為其實反映了一種過度謹慎、怕麻煩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費,長期下來,對食品供應鏈和環境都不是好事。

真正理想的做法應該是:

學校建立更合理的標準(不只是外觀,而是可用性)

讓廚房了解怎麼處理這些可食用的部分(而不是動不動整批退掉)

改變對食材的刻板印象,減少不必要的浪費。

但要改變這種現象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得看學校的管理方式、政策,甚至社會對「食品瑕疵」的接受度。


GPT寫這些只花了2秒鐘,但賣菜郎看了很久,想了半天還是貼上來,雖然這是AI的觀點,但有沒有道理,可以留給人類自己判斷。